蜿蜒的青石板路,連接著白墻黛瓦的徽派院落,清凈幽遠;抬眼看去,馬頭墻、屋脊、廊柱、門墻和木窗上的雕花,古樸雅致……在距離上海佘山約4公里處,一座攬盡上海數(shù)千年歷史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正慢慢揭開神秘面紗,預計將于今年底基本完成土建施工,明年有望正式對外開放。
一寺兩廟,還原“根文化”
記者近日前往工地探訪,在已經試營業(yè)的古意禪茶館里坐定、喝茶,觸摸5000年前的古代先民生活。據(jù)了解,這里復原修葺的徽派古建筑,多是搜集自散落在安徽鄉(xiāng)村的古建筑,再原汁原味搬遷而來,一磚一瓦以及所用的木頭大多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
其實,徽派建筑與廣富林地塊有著深遠情結。周邊鄉(xiāng)村的老人們都知道,這里曾是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富饒古鎮(zhèn)。到了清代末期,由于遭受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古鎮(zhèn)被掩埋在雜草叢生的泥灘之下。直至1958年,當?shù)卮迕裨陂_河時挖到古代文物,廣富林遺址首次得以重見天日。此后的40余年間,官方組織考古專家對此地先后進行了三次考古發(fā)掘,最終梳理出松江北部的古文化脈絡:約5000年前的良渚時期——4000多年前的廣富林文化(龍山文化亞型,即唐虞時期)——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宋元時期。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4000多年前的廣富林文化具有鮮明的外來移民文化特征,移民多來自魯、豫、皖地區(qū)。此外根據(jù)史載,秦滅楚前,楚國最后一次遷都安徽壽春。壽春等12縣原是楚考烈王賞給春申君黃歇的封地。黃歇顧全大局,主動請求,改封于吳。松江由此成為楚相春申君封地。徽派建筑文化亦因此南傳,導入廣富林地區(qū)。
如今,廣富林項目區(qū)域內配套的知也禪寺,以及位于西南角的城隍廟、關帝廟等都已對外開放,形成了一東一西兩個宗教文化區(qū)域,還原廣富林的“根文化”。
遺址公園里“藏”本地美味
走出知也禪寺,來到旁邊古色古香的廣富林酒家,靜靜地吃上一碗面。只見院子的角落里,擺著一壇壇紹興善釀酒,都是店家自釀。攀談中得知,老板娘的婆家是紹興人,這里的黃酒都以紹興水釀制而成,是地地道道的紹興酒。
好酒配好菜,店里的野生塘鯉魚燉蛋、野生甲魚等農家野味也是遠近聞名。還有“一層皮、一層精、一層肥、一層精、一層肥”的紅方肉,五層濃郁口感,讓人食指大動。劉姓大廚掰著手指頭數(shù),紅燒鵝塊、醬爆牛肋骨等地道土菜,都是店里的拿手絕活。此外,還有“孔雀開屏”狀的千島湖鳊魚、生炒牛蛙、冰鎮(zhèn)鮑魚等夏季菜肴,以及用“國魚”四鰓鱸做成的翅湯等本地珍品。
“三伏天里,我們還推出了全羊宴?!睋?jù)介紹,店內選用的是吃草長大的新浜羊,生長期一年多,肉質細膩,味道純正,是松江本地人自古就愛的美味。
主題場館提供文化“看點”
依傍沈涇塘的廣富林地區(qū),自古就是水陸交通要隘,集鎮(zhèn)繁榮富庶。而如今,正在施工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早已憑借富林湖音樂噴泉、漂浮在水中的燈光屋景,以及占地4萬多平方米的國內最大湖底車庫而聲名遠播。
規(guī)劃顯示,廣富林項目占地1平方公里,包含文化展示區(qū)、農田保護區(qū)和古鎮(zhèn)改造區(qū)等幾大片區(qū),周邊還設計了體現(xiàn)休閑、居住功能的中式院落等。占地170畝的農田保護區(qū)按季節(jié)種植玉米、向日葵、水稻、佘山水蜜桃、倉橋水晶梨等。而在古鎮(zhèn)改造區(qū),將能看到廣富林古鎮(zhèn)的歷史風貌。記者看到,該區(qū)域正在建設的500米商業(yè)街和院墅賓館等,已初步完成外觀建設。
為傳承歷史文脈,遺址公園內還將建設20多個各類主題展示館、紀念館、陳列館等,包括陳子龍紀念館、考古遺址博物館、富林瓷窯展示館等,部分民俗文化建筑已經完成布展。其中,因外形酷似三個瓦罐,而被市民戲稱“瓦罐遺址館”的考古遺址博物館最近正在加緊施工,外觀已經雛形初顯。
自開工以來,廣富林項目一直廣受關注。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工地正處于全面施工狀態(tài),為保證游客安全及施工安全,施工方希望市民暫時不要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