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成熟于上海,繁榮于全國,在發(fā)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養(yǎng)分,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越劇從起初的“落地唱書”和“小歌班”、“的篤班”到“剡劇”、“嵊劇”,不斷吸取兄弟劇種的營養(yǎng),演出范圍從農村到了城市,從紹興進入到上海,受到了市民群眾歡迎,并在上海發(fā)展為具有全國影響的戲曲劇種。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yōu)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越劇主要流派有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畢(春芳)派、王(文娟)派、張(桂鳳)派、陸(錦花)派等。代表劇目包括《紅樓夢》、《情探》、《打金枝》、《碧玉簪》、《九斤姑娘》、《盤妻索妻》等。
越劇早在本世紀初葉進入上海的游樂場時,只是些“草臺班”、“路頭戲”。為了在各路名家紛至沓來的上海舞臺占有一席之地,1942年,以袁雪芬為代表的藝人們就開始了越劇的改革。她們從西方引進的戲劇樣式——話劇以及其他新型藝術中尋求借鑒,建立以“劇務部”為初級形式的編導制度,從而擴大、深化了同編、導、音、美各種專業(yè)的新文藝工作者的結合,輔之以從中國古典戲劇昆曲中演化而來的形體設計和美化身段語匯的外部技巧,倡導、開創(chuàng)了越劇嶄新的演劇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個性。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