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之一,是上海的旅游勝地。從這座園林的前身算起。園內(nèi)古木蔥蘢,亭臺密布,古跡甚多。其曲欄橫檻、回廊曲徑,古色古香。上海地區(qū)有五大古典園林,就是上海豫園、嘉定古漪園、秋霞圃、青浦曲水園及松江醉白池。而醉白池在五大園林中是最古老的園林。
醉白池的前身為宋代松江進士朱之純的私家宅園,名叫“谷陽園”。園名意思是說,這是陸機、陸云家鄉(xiāng)的名園。因為陸機曾有詩說“仿佛谷水陽”,說自己的家鄉(xiāng)在谷水之陽。朱之純是以名人名句來命名宅園的。歷代在“谷陽園”的基礎(chǔ)上都有所擴建。到了明朝末年,松江著名書畫家、禮部尚書董其昌在此處建造“四面廳”、“疑航”等建筑,并團結(jié)了當時一批文人在此處吟詩作賦,詠解不斷。到了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畫家顧大申將此處列為私人別墅,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古典園林建筑的藝術(shù)精華,利用松江最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秀麗風光這一特色,以七百平方米長方形荷花池為主體,以不規(guī)則對稱等園藝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為相互配襯,融合一體,建造了這座名揚江南的醉白池.為什么叫它“醉白池”呢?有虛實二名來源。
主人將園建好時心里想,如果大詩仙李白再世,來此悠游,一定會被池上景物所迷醉、會被池旁園林所陶醉。所以就將池上園林叫“醉白池”吧!他具體又想到,宋代有個當過大官的詩人韓琦,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十分迷醉,曾在故鄉(xiāng)河南安陽建筑了一座古典廳堂名叫“醉白堂”,顧大申也非常崇拜白居易,也常常陶醉在白居易的詩的優(yōu)美意境中,于是也仿效韓琦的做法,將自己的園林命名為“醉白池’”。“醉白池”這個名字新穎別致,含義深湛,意境優(yōu)美,令人神往。幾經(jīng)興廢,幾經(jīng)劫難,醉白池終于迎來了生氣勃勃的春天。經(jīng)過幾次整修與擴建之后,如今的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時期江南園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軒曲徑相襯的風格,又具有歷史古跡甚多、名人游蹤不斷的特點。而今園內(nèi)有四面廳、樂天軒、疑肪、雪海堂、寶成樓、池上草堂等亭臺樓閣及邦彥畫像石刻、歷史藝術(shù)碑廊、《赤壁賦》真跡石刻等藝術(shù)瑰寶,還有樹齡在三四百年的古銀杏、古樟樹,年齡在百年以上的牡丹。今天的醉白池,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樓臺亭謝相連,曲徑回廊相接,古樸清雅,聞名江南。她正以綽約的豐姿,優(yōu)美的風韻,亭亭玉立在云間勝境,深得中外游客的贊賞。
主要景點
磚雕照壁--醉白池公園大門口的磚雕照壁,是一座反映醉白池及松江古代風物的建筑。它以斜眺俯瞰的角度、以浮雕的精致刀法,將醉白池的主景、近景、遠景、背景等突現(xiàn)出來。
長廊--外湖區(qū)有一條穿湖而過的弧形長廊,長達七八十米,廊邊有石砌坐凳,廊外植有珍貴花木。長廊中段的邊上有個亭榭(建在岸上謂之亭,建在水中為之榭)。亭榭六角翹檐,檐角翹起,亭頂又高又尖,頂上停著一只仙鶴,即華亭鶴。
池上草堂--它建于清代宣統(tǒng)元年,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勝而馳名中外,整座建筑凌空于池上,氣勢雄偉,古樸雅觀,堂前有喬木參天,怪石布岸;堂后桂林華茂郁郁青青。上有樹蔭蔽日,下有流水通池,曲欄橫檻,臨于水上;小橋流水,座落池畔。池中蓮葉東南,花香陣陣襲來, 自有一番詩情畫意。
醉白池--堂上匾額“醉白池”三字,是邑人國畫大師程十發(fā)先生墨寶,風格近唐隸,運筆舒展流暢。里面“香山韻事”橫匾,是著名書法家胡文遂先生墨跡。池上對聯(lián)“韓公高意題醉白池,顧士雅仿名清池”概括了醉白池取名的由來。堂內(nèi)有書法家胡文遂先生書寫的撓閔皆鮮聰匾和明清時期的古桌椅,茶幾等。池中蓮葉東南,花香陣陣而來,若自有一番詩情畫意。
雕花廳--雕花廳是明代南安知府、松江藉名人張東海的后裔建造的清初古建筑,現(xiàn)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建筑為三進二庭四廂房,是一座結(jié)構(gòu)謹嚴的江南古典民宅。門廳粱枋上密布著百花及人物浮雕,十分稀有珍貴,前廳雕百花,后廳雕人物。雕花廳比蘇州東山雕花樓早一百多年,是江南地方雕花細膩、不可多得的一座古建筑。
前廳的窗欞上、門楣上、梁坊上雕的都是各種各樣正在開放的花。廳內(nèi)中間放置的大屏上有“百花齊放”四字,概括前廳雕花的內(nèi)容。雕的花不重復,有神韻,細膩無比,栩栩如生。正像柱上的對聯(lián)所說的“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蔽臥曉枝”一樣,將花的情態(tài)雕活了。
后廳包括廂房在內(nèi),門窗上,門楣上都是一整套的三國人物故事浮雕圖,每幅圖反映三國中一個故事,前后決不重復。從“桃園結(jié)義”開始,到司馬懿統(tǒng)一中國為止,大概有三國人物故事圖一百多幅。
《云間邦彥圖》石刻--清雍正、乾隆年間,松江出了一位著名畫家,他善繪山水花卉,又擅長人像,松江醉白池內(nèi)《云間邦彥圖》石刻,就是這位徐璋畫家所作。他訪求松江府籍各故家收藏的影照百余人,精心摹繪于白絹上,裝裱成冊。畫像中“邦彥”,取自《詩經(jīng)》“邦之彥兮”的詩句,“云間”乃松江之前稱。為松江珍貴的藝術(shù)品和文獻資料。
徐璋,字瑤圃,畫技高超,所繪的松江《邦彥圖像》,不僅善用古法,且有所創(chuàng)新。除用線條勾勒外,又用淡墨或顏色渲染暈托,使人物面部渾然有立體感,入畫者眉目須發(fā),紅如膏芒,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實為畫像中的杰作。傳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仇竹屏、顧香遠兩太史都認為《邦彥圖像》萃松江一代名人,且畫藝極工,為鄉(xiāng)土之重要文獻,允許勒石,以垂久遠。后人把這幅石刻《邦彥圖像》就嵌砌在府學宮明倫堂的壁上。民國初年,地方人士把它從移出,嵌在醉白池的廊壁上,以供眾多的游人瞻仰。
“文化大革命”中,《邦彥圖像》經(jīng)有關(guān)人員用紙筋石灰加以粉刷,幸免于難。后撬起紙筋石灰,除個別石刻略有損壞外,其于基本上恢復本來面目,現(xiàn)能嵌置在松江醉白池的游廊上留傳后世。
“十鹿九回頭”石刻--是反映松江歷史傳說的一塊石刻,這塊石刻浮雕略呈方形,邊長約一米。畫面上是十只雄健的梅花鹿在奔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十只鹿中有九只都是回頭看的,所以叫“十鹿九回頭”。雕于何年,一時難以考證,據(jù)推測,大概是民間工匠根據(jù)民俗傳說,在明清之際雕刻而成。清代嘉慶松江府志記載:“以做事不全者,謂之十鹿九回頭”。民間一般傳為:松江歷來為魚米之鄉(xiāng),外出做官或經(jīng)商的人,十有九人都是思念家鄉(xiāng)、且要返回家鄉(xiāng)的。因鹿與祿諧音,寓意為靠俸祿吃飯的人十有八九要回到富庶的家鄉(xiāng)來,葉落歸根,不忘故土。所以“ 十鹿九回頭”就成了留戀故土的代名詞。
這塊石刻,最早嵌置于松江普照寺前石橋旁邊壁上,橋被拆除后,石刻被搬到“云間第一樓”上陳列,樓毀后(1950年)才搬至醉白池園內(nèi)。
“難得糊涂”碑刻--“難得糊涂”這組字句為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于官場失意之際書寫的。當時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知府,時遭受嚴重災(zāi)荒,莊稼顆粒無收,農(nóng)民到處逃荒求乞,餓死災(zāi)民較多,大批農(nóng)民涌向官府求糧。按照當時官府規(guī)定,開倉放糧救濟災(zāi)民需向上一級官府辦理審批手續(xù),來回周折,少則也要七天。鄭板橋眼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災(zāi)民不能再等待,于是果斷毅然地打開糧倉,迅速向災(zāi)民發(fā)放了救濟糧。災(zāi)民得救了,而鄭板橋卻被罷了官。罷官后的他就揮筆寫了“難得糊涂”這組字句。
“竹葉詩”碑刻--碑石上刻畫的竹葉,其實是關(guān)羽作的一首四言五絕,寄托對劉備的日夜思念之情。竹葉組字排列是:“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标P(guān)羽身在曹營在漢,知道兄長劉備下落后堅決要回到劉備身邊去,由于曹操設(shè)防森嚴,因此發(fā)生了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云長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故事。
“魁星像”碑刻--此石碑刻刻于清代嘉慶年間。其用孔子的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個字組畫成了一個“文魁”像。其“正”字為額頭、眼睛、鼻子,“心”字為嘴,“修”字為左手和腰,“身”字為右腳,“克”字為右手,“克”字上面一橫被畫成一枝毛筆,“己”字為耳,“復”字為腰帶結(jié)子,“禮”字為左腳??瓷先ィ@個文魁星還在手舞足蹈呢!傳說文魁手中的筆點到誰,誰就會中狀元。
四面廳--系明代建筑,原為明代萬歷年間禮部尚書,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潑墨暢吟之處,別名“柱頰山房”(又名東園),董公曾為此廳書屏“堂敞四面,面池背石,軒豁爽愷,前有廣庭,齊柯叢筱,映帶左右,臨世濯足,希右振纓”廳前有古樟風雨三百余年,濃蔭蔽日,生機勃勃,廳后古藤盤繞,具有古樸之風。
雪海堂--雪海堂是一座五開間的大廳,是清末宣統(tǒng)年間建造。因此原來的大廳前廣植梅花,梅花開時,一片雪海,故叫雪海堂。堂上匾額原是邑人封文權(quán)所書,已毀于戰(zhàn)亂。現(xiàn)在的“雪海堂” 三字,是邑人朱孔陽在92歲高齡所書。雪海堂西面東面各有一個小庭院,庭內(nèi)各植有百年以上樹齡老桂花樹一棵。雪海堂堂前置有大型精雕石獅一對,是明朝洪武年間的遺物,曾置在明代松江藉宰相徐階的夫人的墓上,后又幾經(jīng)易主,輾轉(zhuǎn)至徐光啟女兒墓上。直至現(xiàn)代,才從那處搬運而來,置于此處供人觀賞。
轎廳--轎廳和寶成樓是一座前后進結(jié)構(gòu)的高大的廳堂,前進為轎廳,后進為寶成樓,中間有庭院隔開。看去古色古香,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建筑。 轎廳,是專供主人出門用的轎子的地方,可見當初屋主人是個有身份的財主。轎廳內(nèi)東側(cè)停放專供男主人用的八人抬的大轎,西側(cè)則停放女主人四人抬的大轎,男尊女卑,非常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