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春天的律動(六)——上海音樂學院民樂新人新作專場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演出的八部民樂作品中,有六部新作,包括李濱揚的《古道》、朱琳的《采蓮》、徐堅強的《柳青娘》、賈國平的《盤古》和蘇瀟的《烽火》。作品的體裁和形式十分多樣,民族室內(nèi)樂與民族管弦樂交相輝映,共同展現(xiàn)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時代精神和氣韻。
作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頗受關注的民樂音樂會品牌之一,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列演出“春天的律動”今年已走到第六個年頭。每一年,“春天的律動”都會集中推出上音民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藝術領域優(yōu)秀的新人新作,一定程度上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民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風向標。
在上海音樂學院建院初期,蔡元培院長就提出了“一方輸入世界音樂,一方從事整理國樂,期趨向于大同,而培植國民美與和的神志及其藝術”的創(chuàng)辦宗旨。民族音樂系建立以來,一方面搜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的經(jīng)典作品,做好保護傳承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不斷進行著民樂新作的創(chuàng)作與打磨,做好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工作。每年,上海音樂學院都會推出一批新創(chuàng)民族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的作曲技術、形式體裁和創(chuàng)作風格各不相同,但有著許多共同點,那就是:傳承民族文化、扎根人民群眾,與時代同A步,講述中國故事。
本場音樂會上半場,朱曉谷的嗩吶獨奏《敦煌魂》,描述“張議潮揭竿抗吐蕃”的場景;羅永暉的琵琶二重奏《樂舞圖》,以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樂舞圖”為靈感,樂舞相融;徐堅強的民族管樂重奏《柳青娘》,借用昆曲同名曲牌《柳青娘》的音調(diào);朱琳的彈撥樂重奏《采蓮》從蘇州評彈中汲取靈感;李濱揚的民族室內(nèi)樂重奏《古道》悠遠而又變化多端。
下半場則集中了三部氣勢磅礴的民族管弦樂作品:賈國平的《盤古》訴說了生活在華夏大地的先祖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氣魄;蘇瀟的《烽火》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用二胡與樂隊來表現(xiàn)戰(zhàn)火后重生的中國;王建民的《大歌》受侗族大歌的強烈印象與感染力而作,描繪了侗族大歌的絢麗音響及山寨歡歌載舞的場景。
除了新作首演令人期待,演繹這些作品的新人也備受矚目。本場音樂會的獨奏、重奏作品演奏為上音民樂系優(yōu)秀師生,民族管弦樂合奏作品由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演奏,并由民樂系重合奏教研室主任、指揮家吳強教授執(zhí)棒。
在音樂會上演繹嗩吶獨奏《敦煌魂》的青年嗩吶演奏家劉雯雯是一名“90后”,她是上海音樂學院近年來涌現(xiàn)出的頂尖青年演奏人才,屢屢斬獲各項大獎。2017年,她曾受邀赴悉尼歌劇院和墨爾本藝術中心參演譚盾指揮的新年交響音樂會,也是唯一登上悉尼歌劇院獨奏的嗩吶演奏家。2018年,她曾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參演新春交響音樂會。此外,舒銀、牛礬瓊、陸軼文、韓妍、吳爽等上音民樂系琵琶、揚琴、二胡等不同專業(yè)優(yōu)秀青年教師,也都展現(xiàn)出過硬的實力和獨特的個性。新人與新作的集中推出,全面展現(xiàn)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創(chuàng)作和舞臺演繹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