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在寶山大場鎮(zhèn)一小區(qū),居民給居委會聯(lián)名寫信,提出垃圾房選址的不合理,認為垃圾房不應設在中心花園的人行道旁,而且緊靠兒童游樂園和納涼亭,本應該“開門見山水”的地方,變成了“開門見垃圾”。并且擔心垃圾清運車每天來來往往,旁邊的兒童游樂園里,小朋友出入頻繁,可能會存在安全隱患。
“打算去超市買點東西,吃著一個橘子出了門,一路上沒看到濕垃圾桶,到超市買完東西,一路捏著橘子皮回到家才扔進了垃圾桶。”宋先生苦笑道,“以后再也不敢吃著東西出門了?!?/div>
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上海的道路、地鐵等公共場所設置的垃圾桶,一般情況下將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兩種。如果上班族把吃剩的早飯、玉米棒等濕垃圾隨包裝袋一起扔進這些垃圾桶,將由城管執(zhí)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
道路、地鐵等公共場所一般情況下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兩種
所以,上班族上班路上吃完早飯后,處理垃圾的正確姿勢是:公共場所的干垃圾桶應該扔餐巾紙、一次性餐具、污損塑料袋、污損紙張等,可回收物箱則是廢玻璃、廢塑料等。一頓早飯下來,食品包裝袋、餐巾紙、飲料瓶等都有相應的去處。吃剩的早飯或者玉米棒等濕垃圾,只好提前準備一個袋子,把它帶回家或者帶到單位再扔到相應的垃圾桶。需要提醒的是,飲料瓶等扔進可回收垃圾桶前,需要排空。
對此,有不少市民建議,是不是可以少量、適當在地鐵站或者部分道路設置濕垃圾桶?
垃圾分類工作關系到每一個人,人人素質參差不齊,推行起來勢必不會一帆風順。作為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上海遇到上述問題也在所難免,道路雖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而倘若沒有上海的“摸著石頭過河”,其他各地就難以總結到寶貴經(jīng)驗。接下來,借鑒和總結上海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經(jīng)驗教訓,少走彎路,理應成為當務之急。
半個月的調研采訪,記者發(fā)現(xiàn),對于垃圾分類,絕大多數(shù)市民表示舉雙手贊成,“垃圾分類是好事,要支持!”
也有少數(shù)市民覺得“太不方便”,“扔垃圾本來就應該怎么方便怎么來,為什么一定要分類?”
垃圾為什么一定要分類?垃圾圍城”正在上演!
垃圾為什么一定要分類?因為已經(jīng)到了非分不可的地步了!
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全國產(chǎn)生垃圾最多的城市之一。有數(shù)據(jù)為證,2016年,上海年生活垃圾產(chǎn)生量達879.9萬噸,排名全國第一。在上海,一直有“上海的垃圾,15天堆起一個金茂大廈”的說法。
數(shù)據(jù)顯示: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每周最少有4億份外賣在路上,至少產(chǎn)生4億個打包盒和4億個塑料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爝f量一樣令人感到恐怖,2012年是50億件,到2018年已增長到500億件,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shù)字會變成700億件。700億件快遞會產(chǎn)生多少垃圾?
此時此刻,“垃圾圍城”正在上演。
位于老港的垃圾綜合填埋場(本網(wǎng)資料圖片)
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垃圾,如果不做分類處理,會嚴重污染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
易拉罐降解需要200年,塑料制品降解需要1000年,一只普通的家用節(jié)能燈約含有0.5毫克汞,如果滲入地下,可污染180噸水……
有了分類,才能后續(xù)更好地無害化處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回收利用率,才能為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減負。
家住市新小區(qū)的八歲小學生馮逸帆一放暑假,就到居委會報名做了垃圾分類的小志愿者。她說,“所有的垃圾混在一起扔掉就是垃圾,如果分類了,有一部分就能變廢為寶?!睂Γ览砭褪沁@么簡單!
如今,在上海,全市中小學已將垃圾分類作為“開學第一課”,垃圾分類知識納入上海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
有人嫌垃圾分類“不方便”,曾擔任過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負責人的政協(xié)委員陸月星表示,“垃圾分類不是從方便老百姓開始,是從不方便老百姓開始的,正是有了這種不方便,才能構成特定的意識和習慣。”
的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這部法規(guī),就是要給所有人“找麻煩”,而且是從垃圾產(chǎn)生源頭管到末端處置,全流程、極細化地約束各環(huán)節(jié)、各部門、各單位、各人群??雌饋磉@似乎極不“友善”,其實是刀刃向內(nèi),就是要發(fā)起一場“生活革命”,引領“垃圾分類工作新時尚”。
萬事開頭難。身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chuàng)新發(fā)展先行者的上海,再次擔當了垃圾分類先行者和排頭兵的重任。如今,上海市民已經(jīng)被廣泛發(fā)動起來,盡管道阻且長,但開局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