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總是泛著淚花和孩子們說那個年代的故事。尹勤用他父親的語氣轉述:“爸爸說,冬天就在床鋪下放些麥草和高粱稈子。不僅住的不好,而且也吃不飽,吃的最多的就是地瓜,等到春天地瓜吃完,就吃野菜拌豆渣。一天吃不上2頓飯,沒有一頓能吃飽?!?/div>
1945年,當時18歲的尹高蘭投身革命,參加當地民兵,并于次年入黨。在部隊里,尹高蘭沖出國民黨包圍,北撤山東。在山東臨沂,他加入陳毅率領的第三野戰(zhàn)軍,后來又隨部隊進駐上海,在華東軍區(qū)軍需部工作。1956年7月,尹高蘭轉業(yè)到上海市司法局人事處工作。三年后調任南匯縣任檢察院副檢察長。
“我是解放戰(zhàn)爭中的幸存者,現在是享福的人?!币嫌执舐曊f。全家人聽到都笑了,都說老人心態(tài)特別好,也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享福了”,才那么慷慨地做慈善。”
可是記者發(fā)現,這位“享福老人”,日子其實過得很清貧。老夫婦倆這么大年紀都沒有請保姆,伍阿姨每天自己買汰燒,偶爾子女們來幫幫忙,他們寧可把錢省下來捐款。老人愛穿軍綠色的衣褲,身上洗得褪色、打了個布丁的衣褲,是老愛人買了布請裁縫做的,已經穿了很多年。家里的老舊家具被太陽曬的退了色,浴室毛巾上都是破洞。伍阿姨還說,他從未上過理發(fā)店,都是在家自己理發(fā)。
老人家里最多、看起來最新的,是一張張全家福合影。他們有三個兒子,住的都距離老人不遠,兒子媳婦們都年歲不小,大多都退休在家?guī)簩O,如今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丁越來越多。
“尹老盡做慈善,不補貼孩子家嗎?”記者問伍阿姨。伍阿姨也是苦過來的實誠人,對“身外之物”同樣看淡:“我們三個孩子工作都很普通,兩個技術工人,一個醫(yī)生,以前家里還有下崗的,都不是很寬裕,但他們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家庭?!?/div>
多年前,伍阿姨退休后生過一場大病,常年需要用藥,老夫妻倆省吃儉用還要幫助外地老家的親戚。別人都勸他不要再捐了,可是他卻不為所動,堅持拿出一筆筆善款,尹老還總是說,自己做得很不夠。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如今,這對老人倒是越活越健康豁達。85歲的伍阿姨耳聰目明,自己幾乎包攬所有家務。而尹老腿腳雖不太靈便,卻也可以自己走動,他現在的遺憾,就是不能自己走去捐款,不能再參加更多。
伍阿姨說,老伴離休后的日子一直很充實,社會活動很多,被政府部門聘為“服務質量查訪員”“檢查機關紀律作風監(jiān)督員”等等,還在社區(qū)中擔任義務消防員、社情民意信息員和市民巡防團團員?!八偸呛芨卸?,想盡辦法多為別人做點事?!?/div>
近十年里,老人走動少了,他最開心的一件事,是前幾年帶著老伴、三個兒子和兒媳,一家八口人回到東??h的老家。
“我父親離開家鄉(xiāng)六十多年了,這是他第六次回鄉(xiāng),也恐怕是最后一次?!币谶@樣告訴記者。老人的孩子們都很孝順,特意請假陪父親回家,而三個孩子都出生在上海,他們也很愿意看看自己血脈里的老家。
老人在家鄉(xiāng)走了很多地方。他走進安峰山,祭掃昔日犧牲的戰(zhàn)友;走進曾經住的老房前,回憶兒時的時光;長跪在父母的墳前,訴說自己平凡的一生;走進村民家中,看看他們如今的生活;又走進鎮(zhèn)政府,看看房山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
離開房山回滬前,尹高蘭不時叮囑隨行的三個兒子:“我在這里出生,我在這里成長,我在這里入黨,我在這里戰(zhàn)斗。希望你們記住房山,記住這片土地,記住鄉(xiāng)愁。”
而這位老人的故鄉(xiāng)行,還“驚動”了當地媒體,有年輕記者采訪老人,也被他當年的故事感動。蕓蕓眾生中,他或許只是一名平凡的軍人、平凡的居民,卻做著不平凡的事。他用他熱心樸實的行動展示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
都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尹老一家雖平淡卻合家美滿平安,這便是行善助人得到的最大福報。
注:本網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